跳到主要內容區

漁村真本事- 萬里野柳海岸之地景保育現地作業記趣

漁村真本事-
萬里野柳海岸之地景保育現地作業記趣

 

文|防災碩一 林瑋玟  同學    (轉載自北科青年雙月刊第31期)

計畫主持人:資源所 余炳盛 教授

共同主持人:土木系 張哲豪 教授、環境所 胡憲倫 教授、文發系 張怡敏 副教授、陳涵秀 助理教授

USR

       

       野柳,在我過去的生活記憶中一直是僅出現在課本的景點,從未實際造訪過,也對其原理一知半解,然而這次,我有幸跟著實驗室的學長來到現場,並了解現今大家為了維護這些地質景觀,所貢獻的努力。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市的萬里區,至今為止,我曾在南部的西子灣踩過柔軟的海沙,站在高美濕地的棧板上聽過風聲,看著彈塗魚與招潮蟹在大片的溼地的潮起潮落中活躍,然而,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由岩地塑造出的海岸景觀。在這樣的地形裡,有著因特殊岩石性質及地質構造作用產生的巨大岩石,年復一年、不間斷的風化作用,使得岩石上被刻畫上時間的軌跡,雕築成各種特殊形狀,其中,有些蕈狀岩的造型能使人容易浮想聯翩,受人歡迎,例如女王頭就是野柳最為出名的蕈狀岩代表。

  正因為風化作用的侵蝕而創造的美麗景觀,也因此可能遭逢消失的危機。蕈狀岩的原理,是由於上方的砂岩因為含有鈣所以比較堅硬,在受到同樣強勁的海風下,比下方的岩石更不容易被侵蝕,因此形成如此頭重腳輕的造型。假如放任下方岩石持續被侵蝕,或許哪一天這些奇異而美麗的蕈狀岩就會無法成受上層岩石的重量而斷裂。
  在過去的大學生活中,因為就讀設計與管理學院的關係,系上進行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多是直接和在地居民與商家合作,進行地方創生相關的主題。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工學院在進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時,是如何和不同的系所進行分工,各自發揮彼此的專長,應用實驗室在專業領域上的研究成果,解決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同達成計畫目標。這次蕈狀岩的強化方式和以往使用的不同,採用的是結合了地質學與材料科學研發的一種仿自然成因的砂岩強化技術,透過噴灑液體的方式,使補強的藥劑能滲透進岩石的內部,而不啻是留存於表面,真正達到填補強化的作用。為了監測這項技術的實際效果,以及監控現在蕈狀岩每年受到風化侵蝕的速率,我們在施作前需要來到現場,使用雷射掃瞄儀量測並記錄這裡的蕈狀岩補強前的狀態。由於蕈狀岩的位置分布於海邊的緣故,強勁的海風可能會將儀器吹倒,因此在監測的過程中需要有人隨侍在儀器旁,以防精密儀器因為風吹而倒下遭受碰撞。過去總覺得能夠走到平凡人不能踏入的禁區,使用價格高昂的儀器的研究員相當的神祕,而且彷彿擁有特權一般使人羨慕,實際接觸過後,才體會到研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除了要在烈日下曝曬,邊擔憂儀器會不會受到風吹影響,在現場收集完資料後,回到實驗室還要將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彙整再繼續進行分析。若非這次有幸接觸到這個計
畫,我應該是沒有這個機會揭開這份工作神秘的面紗。

  回首這趟野柳之行,我深刻體會到地質景觀保育與研究的重要性,也瞭解到現在的研究者在這些領域的付出。這個台灣獨特而美麗的地方,正因為風化作用的威脅,而面臨著消失的危機,然而,我們所目睹到的不僅僅是危機,更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愛與珍惜。這次旅程,讓我對地質景觀的珍貴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這些美麗奇岩所承載的歲月,光是看著就能體會幾分。雖然這份美景並非永恆存在,若毫無作為,風化作用的無情侵蝕可能就會使其自然隨時間消逝。不過,在許多我們不曾知曉的角落,仍有許多人為了延續這份美麗,不辭辛勞的努力著。希望未來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能如同這些人一般,為這塊土地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