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尖端材料研發中心簡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尖端材料研發中心簡介

 

化工系 鍾仁傑教授

科技的進步仰賴材料的發展,基礎材料的研發到跨領域的整合係目前產業重大的挑戰與產業升級方向,於諸多發展領域中,材料的表現為影響效能的決定性因素。為滿足各領域的材料需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於2020年八月甫成立「尖端材料研發中心」,其宗旨在協助產、官、學、研以開發先進的尖端材料,達成整合性的尖端材料研發,並結合實務教學以帶領學生縮短學用落差,組成團隊爭取校內外大型計劃與資源。

本中心依研究及應用主題分為: 綠色能源、軟性電子、生物資訊、生物材料與界面工程等五組。各組均設有組長控管執行進度並定期匯報。各小組成員依組長實驗室組成編制為5至20人,可提供完善詳盡的製程、設備與分析,滿足各領域對材料開發與製程整合的要求。這些領域的發展可滿足人類生活中主要的需求,包含每日需要使用的能源開發與存儲、可提供便利生活與監控健康狀態的隨身攜帶軟性電子和感測裝置、具有仿生特性以模擬自然界中生物優勢的仿生材料、整合精準醫療與最新醫療科技的生醫材料,以及透過各類科學方法研究相關材料學與生物學問題。

各組負責人簡介

各組之負責人之簡介如下:
(一)中心主任 鍾仁傑教授
鍾仁傑教授畢業於清大材料系,於2008年進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服務後即戮力於教學、服務、研究,目前並兼任研發處技術發展組組長,其在研究上力求兼顧學理的創新見解與實用價值的平衡,整合有限的資源與學生用以建立獨立的研究環境,開創新的研究方向,並藉由產學合作的機會協助學生進行實習以進入就業市場,將學生於研究所受到的基礎研究訓練與實作結合,目前的研究領域著重在奈米生物科技之開發與應用、3D列印組織工程以及電化學生物感測器開發。近幾年獲得的學術相關獎項如下:(1) 2014年第三屆國際再生醫學材料應用研討會(2014 ISOMRM)年輕學者獎(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YIA);(2)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04年度「Dr. Shechtman年輕學者研究獎」;(3) 台灣陶瓷學會106年度優秀青年會員獎;(4)臺灣化學感測器科技協會2017年「優秀年輕學者論文獎」;(5)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07年度工學院傑出研究獎;(6) 科技部「108年度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7)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08年度傑出研究獎;(8)台灣鍍膜科技協會2019年傑出青年獎。目前並擔任台灣鍍膜科技協會理事、台灣工程科技與應用醫學學會監事。

鍾仁傑01鍾仁傑02

鍾仁傑03鍾仁傑04

生物科技館三樓303A室與第四教學大樓3樓,提供材料合成與製程設備、電化學量測設備、細胞培養與相關實驗設備。

(二)綠色能源組 林律吟教授
林律吟教授畢業於台大化工系,博士班期間主要研究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光陽極、對電極與電解液開發。2012年畢業後曾於中央大學化學系吳春桂老師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進行超級電容器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2013年獲得科技部千里馬計畫補助,進入美國柏克萊大學化學系楊培東教授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學習製備光觸媒BiVO4應用於水分解產氧系統相關研究。林教授於2014年進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服務,除了延續博士班與博士後研究時期的研究領域,更進一步開發新的電化學研究領域,以期達成更多元的發展。目前其團隊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奈米材料合成與電化學應用。奈米材料包含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導電高分子、碳材與其複合物,透過不同材料的搭配與使用不同的製備方式,可設計出各種高效能的活性材料應用於不同電化學領域。電化學應用包含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超級電容器、光觸媒產氧及近期預計開始進行的銳鈦礦太陽能電池與鈉離子電池研究。主要目的為藉由奈米材料的設計與搭配改善各電化學領域的表現與應用範圍。主要學術成就除包括獲科技部愛因斯坦計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07年度「Dr. Shechtman年輕學者研究獎」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06、109年度工學院傑出研究獎。

林律吟01林律吟02

林律吟03林律吟04

國父百年紀念館四樓409室,提供綠色能源尖端材料合成技術與相關設備,例如高壓釜、烘箱、箱型高溫爐、管狀高溫爐、細胞破碎機、浸鍍機、旋轉塗佈機。電化學量測設備,例如充放電機與電化學工作站。

(三)軟性電子組 李文亞副教授
李文亞副教授於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工系,並在2012年於史丹福大學化工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於2015年至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任教,團隊主要致力於軟性電子元件之開發,從高分子化學結構設計、高分子濕式製程以及機械性質調控,來開發出次世代具可拉伸性的高效能穿戴元件。今年,此團隊更跨入到神經科學領域,並開發仿神經元電子元件以及腦波量測元件,藉由共軛高分子與電化學材料結合,讓軟性電子元件得以與神經科學結合。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此團隊也積極與國內外廠商合作,希望可以藉由產學研三方面的合作,來加速軟性電子的產業化。也與法人(如工研院與紡織綜合研究所)共同開發穿戴智慧織物與軟性OLED螢幕電極,藉由結合各界的力量,來提升國內相關產業於穿戴電子元件之研究能量。

李文亞

軟性電子組位於化工館405,提供電漿處理機、熱蒸鍍機、電流電壓量測設備、電感電容電阻分析儀、手套箱,協助中心相關實驗。

(四)生物資訊組 許哲奇副教授
許哲奇副教授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於博士攻讀期間、研究著重於腸球菌抗藥性傳遞的理論計算,以隨機微分方程與動態蒙地卡羅方法窺探基因調控的奧秘,博士畢業後到明尼蘇達大學進行兩年博士後研究、期間進行腸球菌抗藥性傳遞的實驗操作。回國任教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後亦經由實驗驗證後提出抗萬古黴素腸球菌的抗藥性獲取機制,指出一些醫院常用的治療手段、皆可導致腸球菌快速傳遞萬古黴素抗性,因此醫療用藥不得不慎。目前團隊的研究主軸仍為基因調控隨機性的理論計算,近期發現生物體內蛋白質的二聚反應可以有效降低蛋白質雜訊、提升基因調控的精準度,這說明了為何有不少基因調控系統並非用到二聚體但卻有二聚反應。當然我們也有從事產學合作,日前受南亞塑膠委託、進行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開發,我們利用微生物分解的角度進行此計畫、不同於一般從材料方面著手,以增加微生物分解速度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五)生物醫學材料組 魏暘助理教授
魏暘助理教授於2017年進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服務,在進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前曾跟隨美國南卡克萊門森大學生物工程系的Robert Latour教授與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Phillip Messersmith教授學習仿生物蛋白質材料之結構和功能相關性議題。之前的相關工作經歷則包含於遠東紡織公司擔任高分子研發工程師,於台灣安美得生醫公司擔任研發部副理,負責以蛋白質為基礎架構作為創傷敷料用的水凝膠研發議題,以及於亞洲大學生醫工程系擔任專任助理教授。目前其團隊在研究上則以實驗方法進行天然高分子的結構變化與其功能性之探討,希望能為生醫材料的發展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其研究之材料包含(1)利用貽貝分泌之足絲蛋白進行水下黏合劑之開發與(2)利用人髮角蛋白萃取物進行止血材料之設計。

[生物材料生產設備_貽貝飼養設施]

魏暘01

[生物材料特性分析_蛋白質結構分析]

魏暘02

[生物材料應用端設備_以貽貝蛋白進行噴霧奈米黏膠顆粒製備] 

魏暘03

(六)界面工程組 陳柏均副教授
陳柏均副教授畢業於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電機系,並在2014~2016年間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系擔任助理研究員及合聘助理教授。自2016年起至北科大材料及資源工程系任教,研究團隊致力於生醫電子元件之界面材料開發,研究主題涵蓋範圍自界面電極材料之結構設計與製程開發、元件封裝材料之改良與性質調控及生醫感測材料之探討等主題。本研究團隊具有之製程技術舉凡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電化學沉積與化學浴沉積等方式。鍍膜技術於各個產業上應用十分廣泛,目前主要針對薄膜材料於植入式電子元件、生物晶片及奈米觸媒等應用進行研究。

陳柏均

陳柏均

Bio-interface團隊位於材資館407,提供濺鍍機、化學氣相沉積設備、阻抗分析,並將協助中心相關實驗。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