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北科大協助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發展與挑戰

 

臺北科大協助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發展與挑戰

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

順應全球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之趨勢,我國目前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依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於2014年公布的全球23年平均風速觀測研究,全球風況最佳的20處離岸風場,臺灣海峽即佔了16處,成為我國推動離岸風電的主要因素,而臺灣海峽年平均風速約每秒近12米,冬天具有強勁之東北季風,夏天則轉為西南氣流,形成全年有風的天然條件,構成中央與地方政府攜手共推綠電的誘因,以離岸風力發電作為實踐之基石,目標於2025年商轉發電容量達到5.7 GW。
 

惟我國風場具有颱風、地震、土壤液化、腐蝕及海生物附著等本土特殊場址條件,使國外廠商的經驗並無法完全適用於臺灣,且臺灣風場條件需要國內相關研究成果研訂合宜準則,並針對不足部分持續進行研析與評估,若僅沿用國外技術規範直接進行設計與施工,將衍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風險問題。爰此,臺北科技大學王錫福校長領軍,攜手工程學院 宋裕祺院長、電資學院 黃育賢院長、機電學院 李春穎院長及機電學院 張合前院長與資訊工程系陳英一教授革創「臺北科大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針對我國場址環境特定議題,先行整合國內學術界、工程顧問公司及專業法人等單位,並盤點國內既有離岸風電關鍵技術及驗證能量,釐清本土離岸場址環境條件之現有成果,擬定風電設計過程所需之環境條件研究資料庫架構,尋求適合我國離岸風電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路徑,建立符合臺灣工程環境與離岸風電產業發展之設計規則內容。
 

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主要工作項目,俟為「建立我國離岸風電工程技術規則」及「研擬場址條件研究資料庫架購」,本年度前期規劃階段將先「盤點我國離岸風電潛在風險與本土技術議題架構」,並針對特定議題分包予具有相關經驗之學研單位,而本校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亦主動執行「海床淘刷對離岸風機支撐結構之影響」、「單樁式基礎之基樁土壤互制分析案例」、「離岸風電管架式基礎鋼構材腐蝕對離岸風電結構承載力之影響」、「離岸風電浮式基礎發展與設計技術研究」等。此外,與本校簽訂合作協議之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等,則各別針對場址環境調查規則等議題,進行本土化設計技術研究。
 

為求離岸風電場址條件研究資料庫之最大效益,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現階段將場址環境資料初分為「基礎資料」與「衍生資料」並由地質、地震、海氣象及海生物等四大面向分類,陸續拜訪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經濟部能源局、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內政部地政司、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與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等單位,祈能於遵照原單位申請準則,註記資料性質與來源,保留原始資料形式,使用已經公開資訊,避免機敏資料公開及減少權則主管人力等過程中,促進離岸風電資訊共享,並提供政府決策支援系統內容,進而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力。
 

綜觀我國離岸風電發展策略,主要以「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等三階段推動,第一階段之示範獎勵已提供補助並引導國內從業人員投入離岸風電產業;第二階段之潛力場址亦完成場址開放及申請,於2017年已有10.5 GW通過環評,並規劃於2025年之商轉的總發電容量達到5.7 GW,第三階段之區塊開發將由臺灣政府主導,目標為建立國內離岸風機產業鏈,並落實離岸風電產業本土化,亦擬定符合我國國情之工程技術規則。有鑑於此,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攜手合作,由本校離岸風電專案辦公室團隊結合產官學研相關離岸風電經驗及研究,制定專屬臺灣本土的技術規則,並整合政府跨部會資料庫,希冀將場址條件研究數據發揮至最大效益,未來伺相關研究、設計規則與資料庫發展成熟後,將賡續與國內土木、大地、結構與水利、電機與機械等技師公會請益與交流,逐步建置我國離岸風電軟實力,並藉由專業執行過程,培育我國高階專業設計人才,亦成進入國外開發商執業,為國家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盡一份力量。

 

離岸風電專案之起始會議

離岸風電專案之起始會議

離岸風機外商公司之交流會議
離岸風機外商公司之交流會議

離岸風機外商公司之交流會議

離岸風機外商公司之交流會議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