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餐具,何去何從?
廢紙餐具,何去何從? |
土木系 陳映竹助理教授 臺灣外食人口眾多,免洗餐具使用普及,民眾常於餐後將紙餐盒混合一般廢紙回收,造成廢棄物無法妥適再利用,累積環境的負荷。鑑此,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多次重申「廢紙餐盒(杯、盤、碗)在回收分類時應將其歸類為「廢紙容器類」,不能和廢紙混在一起回收」,因廢紙餐具(杯)為了防水及油漬,業者會於表面塗上一層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以浸臘處理,於回收後送到專業的廢紙容器處理廠,而回收之塑膠膜可再利用;倘民眾於前端未確實做好回收分類,將應回收廢紙容器混著廢紙回收,送到一般紙廠處理,分離後的塑膠膜會被認定為垃圾,送到焚化爐或鍋爐回收熱能,增加廢棄物處理成本。所以做好前端分類回收實屬重要工作。 依據環境資源資料庫之統計數據,我國一般廢棄物回收率自民國100年52.2%逐年提升至民國106年60.22%之資源回收高峰期(圖1),但隨之衍生的紙容器回收量逐年提高至民國108年之91,208公噸,顯示紙容器的資源回收管道出現了市場不平衡的警訊!近年多則報導指出「紙餐具不歸路」的問題,指出紙餐具若未清理乾淨,湯湯水水易與紙類沾黏,難以進一步分類,得耗費不少人力成本處理,負擔很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也正視此問題,下達完成民國109 年度紙餐具循環友善店家補助計畫,由各縣市環保局進行全國性自助餐店及便當店之清查、輔導並列冊管理,擴大回收示範點,蒐集業者的回饋意見及汲取執行經驗;另透過設置廢紙餐具回收設施及「清理、分類、堆疊」回收 3 步驟,改變外食人口環保習慣,提高廢紙餐具回收成效。
|
圖一 、我國一般廢棄物歷年回收率趨勢 |
為加強資源有效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15條第2項規定,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分為容器與物品兩大類,細分13類33項。其中,容器類中的「廢紙容器」(含廢紙盒包、廢鋁箔及廢紙餐具)已公告不得混入「一般廢紙」回收,「紙餐具」具通常都沾有油膩,為利後端回收處理作業,提高回收再生品質,建議先將免洗餐具去除殘渣後,以餐巾紙擦拭油污或進行簡單之清洗,由清潔隊、回收點或回收商回收。圖2為我國公告應回收廢紙容器歷年回收量,其中以廢玻璃容器及塑膠容器產量最大,紙容器回收量也有逐年提升之趨勢,自民國100年9,612公噸至民國108年91,208公噸之10倍提升量。
|
圖二、我國公告應回收廢紙容器歷年回收量 |
我國自推動資源回收制度以來,透過拾荒業者、古物商、清潔隊、回收商及處理廠形成資源回收體系。其中拾荒業者多為弱勢團體或個體戶,倘若面臨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或資源物去化管道受阻情形,直接衝擊拾荒業者生計,進而影響回收體系運作。國內回收業者主要考量回收清除補貼費率之差價與認證回收之成本,評估廢紙餐具交付受補貼處理廠,或直接參入廢紙再交付再利用機構(如正o、榮o、永o餘等)。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國107年委辦計畫1成果得知,該年廢紙餐具平均收購價格為2.78元/公斤,僅為廢塑膠容器5.9元/公斤之半價。今(109)年度國內回收業者已拒絕收受廢紙餐具。 為提升廢紙餐具高值化及去化管道,鼓勵民眾與餐飲業者能落實回收廢紙紙餐具主要用途為盛裝食物,固體、液體殘渣會影響紙餐具之雜質率,並會影響「回收量」。雜質率為採樣本之雜質總重量與樣本總重量之比率、含水率為水分總重量與樣本總重量之比率、新品含水率為紙容器新品本身所含之水分比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國106年廢容器附著雜質率檢測結果中,廢紙餐具雜質率為1.63%,整體廢紙容器附著雜質率為2.10%,為廢容器中最高者。此外,為防止液體滲入其中,包材內部塗有一層薄塑膠淋膜,成分為聚乙烯塑料(PE)、聚乳酸(PLA)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脂(PET)等,可防止高溫損壞及熱降解(Häkkinen et al., 2018)2,且製造過程中可能有聚合物製造商、油墨廠商等多層合作夥伴關係(Nerin et al., 2013)3,造成廢紙餐具之性質變異性甚高,國際期刊發表之相關著作也不多。
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8。廢容器回收處理體系管理專案工作計畫。(EPA-106-HA14-03-A050) 2 Häkkinen, T., Vares, S., 2010.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isposable cup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effect of material choices and end of life. J. Clean. Prod. 18(4), 1458-1463. 3 Nerin, C., Alfaro, P., Aznar, M., Domeño, C., 2013. The challenge of identifying non-intentionally added substances from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A review. Analytica Chimica Acta 775, 14-24.
|